您好,欢迎访问广州市英侨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鸡娃”背后所隐藏的焦虑,是望子成龙还是揠苗助长?

2021-07-21 0


最近“娃”一词随着国家整顿课外培训机构,以及试点开展学校寒暑期托管服务重新走红网络。


大家纷纷分享自己之前被父母“”的故事。更是有不少的人分享自己从小被父母强制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各类兴趣班,学习班,长大之后才明白这种现象原来叫做“鸡娃”。


“鸡娃”如此火爆,家长和孩子是乐在其中还是被集体裹挟?是教育焦虑还是爱子心切,或是商人陷阱?





01

"鸡娃“是赢在起跑线?”



“鸡娃”的本质就是内卷,教育资源的内卷

儿童在童年的时候认知是很容易受到父母及周围环境的信息所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父母希望娃的原因。

不在儿童这个黄金时段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怎么在将来跟其他的人平起平坐,甚至成为人生赢家。
 
小学时间的6年可以说是决定人生,有家长是如此认为的。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上海一位5岁的孩子小升初的简历足足有15页之多,如此详尽精致的简历可能连普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一定能提供出来。

比月老君多了足足14页

这份简历中不仅有他的丰富多样的兴趣爱好,他所读过的超500本英语书籍,还有他仅仅9岁就周游列国的经历,正像他的经历所写的,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当您看到这里的时候,是否感觉连自己都比不上一名9岁的孩子?别人能给自己孩子提供如此优质的教育,自己又给能孩子提供什么呢?
 
当大家都这样想的时候,焦虑就开始蔓延了。





02

焦虑因何而生?


你点开微博,就能看见炫耀奢侈品的推文;点开论坛,就能看见别人埋怨工资月入2w不如狗;点开抖音, 就能看见别人孩子成长的分享。哪怕你什么都不看,大数据杀也会找上门,通过各种软文广告刺激你的焦虑,给你推荐给自己或者给孩子的课程。
 



互联网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也让人看清楚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尽管根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底所出的报告,只要你平均月收入过8000的话,那么就高于9成的中国人。而月收入小于1000元的有5.5亿人。
 
中国今年才刚刚实现实现全面脱贫,而从王健林的口中说出的却是“先设个小目标,三年赚它一个亿”。
 

一个如此割裂的环境造成了人们普遍的焦虑。

人们“仇富”,却又希望自己能实现阶级跨越;自己每天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和时间勉强度日,而先富的人却通过积累的财富不断实现增长。
 
哪怕自己已经不能成为金字塔尖的那一部分人,也要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靠近上层。
 
毕竟有哪个家长不想望子成龙呢?你想,我想,大家都想,大家都想。

但如果被这种焦虑所推动去“鸡娃”,反而却是适得其反。





03

"鸡娃“是赢在起跑线?


2011年,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全国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教育人士认为:目前的教育方向出现严重的偏差,才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
 
这一阶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为基本特征的,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巨大的升学压力,学生要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升学准备。
 
有的家长会说:“我做的都是英才教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跟其他的填鸭式教育是不一样。”但当孩子在他人生最关键的阶段,却一直没有时间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让我们看看一些网友的分享。
 
@匿名
我从小就不被告诉家里的很多情况,高中的时候姥姥去世,大学的时候爷爷奶奶去世,这些事情都是我放假回家之后才知道的。
 
初三的时候我的强迫性思维严重,整个人僵硬又呆滞,寒假的时候我发觉读读道德经我能够好一些,但是却被说了——那是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强迫性思维到现在仍然围绕着我,让我无数次的觉得我必须要做到那件事情,才能避免自己脑海中控制不住出现的悲剧场景,为了避免这些,我必须向着被期望的方向改造自己。


 

@摇摇

小时候甚至到现在(留学生回国上网课),一直都处于被“鸡”的状态。

 

在我学习的时候家里不能有任何声音,再加上我不被允许关门,他们悄悄话的声音我还是能听到的。我非常讨厌这种绑架式的关爱,这让本来对学习兴趣不大的我压力倍增,就好像不投入学习就要犯罪一样。

 

但奇怪的是,有时候我很想安静的做点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写作或创作音乐,他们丝毫不像在我学习的时候那般“杜绝噪音”,这让我非常沮丧非常失望,似乎除了学习我的一些行动和爱好都不值得被尊重。

 

现在大三,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想转行读研但是绩点太低,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过上什么生活。我似乎从来没有自己选择过什么,已经20岁了,我可真是迷茫到病态了。


这可难倒家长们了,既不能学习“鸡娃”,又不能英才教育,难道要我看着孩子成长成一个废人才可以吗?





04

"孩子的未来由什么决定?


答案很简单,孩子本人。


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家长的附属物。

尽管孩子处于未成年的状态,无法完全理解和思考对于自身将来的发展,但家长仍应该充分参考他自身的建议,给予他决定和讨论的机会。
 
如果你因为孩子没有足够能力进行判断就剥夺他的决定权,等于否认了孩子的人格,孩子也失去做自己的权利。
 
一个从小就不能决定自己人生的人,你指望他在长大之后能决定什么呢?
 
《原生家庭》中给出了一种在统计中孩子最具幸福感的父母:权威性父母。这种父母的特点就是对孩子既有较高的纪律或规则要求,又有对孩子需求或情感较高的反应性。他们对孩子会有较高的期待,也会给孩子的成功提供资源和支持。
 
单纯”鸡娃”,只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和教育资源,从理论上是对于孩子的成长最好;但无数的案例说明,一个孩子长期处于非健康状态的心理和精神,在他长大的之后往往无法通向成功的道路。
 
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pexels-gustavo-fring-4148842.jpg